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向着关键核心技术发力

 电话:010-58330898 手机:18501361766

微信:tech99999 邮箱:qianyanjun@techxcope.com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套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在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坚定创新自信是基础和前提,要保持创新战略定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体系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在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从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国防重器“两弹一星”;到邓小平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迎来改革开放和“科学的春天”;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攀登科技高峰。坚定创新自信是基础和前提,更是战略定力和战略智慧。

坚定创新自信,保持创新战略定力

坚定创新自信是科学共同体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的逻辑延续,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战略机遇的必然要求。从历史方位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在天文历法、医学卫生和基础数学等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所言,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代表性的重大成果。当今,我国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国家,研发经费投入靠前,建设有世界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坚实的学科基础,论文专利排名全球第二。从时代坐标来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对科技创新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以形成科技创新非对称性优势。有的国家还对发展中国家设置创新壁垒甚至进行技术封锁。从发展规律来看,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具有优良的科学传统、科学精神和创新基因。引领创新发展必须推动科研范式转型升级,形成对人类进步具有引领、贡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取得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从外部动力来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范式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加快推进组织方式变革促进科研范式升级,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组织动力。

强化目标导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的命脉。只有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不会失去战略先机和竞争性优势。原创性、系统性、集成性和引领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跟踪创新的方式难以实现引领,踩着别人的脚印永远超越不了别人。发达国家围绕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目标,强化原始创新、系统性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供给,推进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一体化,建立了具有自主竞争力优势的工业体系。小科学时代主要是以科学共同体兴趣驱动为主的自由探索研究,兼以市场需求驱动的技术发明创新;大科学时代主要是以国家意志和目标导向驱动为主的定向研究、重大科学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尊重科学家创造性研究活动。尤其是重大科学工程、工业系统性工程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国之重器,是大科学时代创新的关键。大科学计划甚至需要举国乃至全球之力。“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数万人参与,巨额科研经费。我国建设的“中国天眼”FAST计划、“墨子”号工程以及积极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堆计划,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

加强自主创新,强化目标导向,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一是建立为解决问题配置资源的创新机制。围绕卡脖子和产业需求的关键问题,结合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资源启动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部署一批关键技术定向研究项目和先导性项目,组织资源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发挥市场优势,形成战术创新,适应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方式和考核激励方式,与项目责任人签立军令状和明确工作期间专心从事专项工作要求。二是加强从“0—1”的原始创新供给。从“0—1”的基础性创新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源头和基石,是一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础和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动力。建立基础研究重点领域遴选机制,选准科学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强从“0—1”的创新规划和布局,分类布局一批前瞻性、引领性、基础性创新项目。立法确定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投入在高风险和探索性的基础性研究;保护知识产权,建立从“0—1”基础性研究的投入渠道多元化机制。三是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共同体内部协同治理机制形成协同创新联盟,减少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强研发活动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推进科学、技术一体化和技术集成,提升战略性前沿科学、交叉科学和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实现从局部和跟踪到系统和引领,引导建设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和引领性的研究活动体系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

坚持需求驱动,强化科技支撑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是科技进步的加速器,现实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应用形成了产业革命,促进了组织方式变革和社会分工,推动了社会进步。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在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成果转化难,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链中下端,工业体系竞争力不强,对全球行业标准和利润分配规则制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不够。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面向社会需求和国民经济战场是关键,科技创新成果满足现实需求,同时创造和引领新需求。

一是强化公共科技供给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重大疾病防控、生命健康、生物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人口老龄化等公益性重大民生问题加强定向研究,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会均等化。通过高质量的创新供给升级发展空间,节约发展时间,优化发展结构,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约束限制,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新业态,释放发展新动力,创造新的更高水平的产品需求,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公共科技供给。二是强化创新辐射引领带动。以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推动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知识溢出形成成果辐射效应。加快创新要素在创新主体之间的自由流动,引导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溢出。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型企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创新,促进创新主体间研发合作和发展联动,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优先使用自主创新成果的机制、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等。三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学研究部门和产业部门联合发起跨部门的研究计划,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建立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机制,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产业发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发展转变,促进产品服务国际化向规则国际化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和低能耗转变。四是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机遇。加强对数字科学和关键技术集成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以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5G网络基站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基建基础。

攀登科技高峰,增强创新体系竞争力

当今科技的竞争演化成创新体系的竞争,包括制度、人才、文化、工业、产业、标准等体系竞争。勇攀科技高峰的内在逻辑要求取得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重大发现和发明相互渗透,科学研究需要技术手段和平台设施的支撑,技术的自我迭代产生新的技术和科学的重大发现。任何一项颠覆式创新都需要跨越整个创新链,需要一支具备不同的学科背景、拥有理论与实践各方面专长的人才组成的团队,在高度的协作下完成。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体系之间联系和协同不够,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估方式有待优化。

提升创新体系竞争力,一是加强交叉基础研究。交叉性研究孕育重大科学发现,强化基础前沿的战略引领,培育基础交叉研究先导性重大项目,建设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等异质性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引导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会聚。促进重大创新仪器平台为学科交叉和基础性研究提供专业化支撑保障。二是推动科研范式升级。从观察实验、数理逻辑分析和实验模拟,到大科学时代以大数据、客观实际为研究对象的范式,尊重研究活动的规律推动范式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综合科学、交叉科学,生命安全、微观尺度、物质和能量之间转换,新的时空观以及极端条件、复杂变化等科研环境,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基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与科学重大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紧密结合,寻求在重点领域实现引领。三是优化创新组织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发现与发明、制造装置与测试装置之间的相互呼应,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和创新体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撑、功能互补,推进要素流动、机构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的模式,推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创造性转化。高水平的创新基地集群是产生一流成果的土壤,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组织方式创新,与高校、院所、企业形成功能互补的格局,建设高水平创新集群。四是建设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功能明确、目标清晰、国家使命引领的协同创新团队和优良的创新文化生态,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在前沿交叉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强化中青年科学家培养汇聚,建设大科学时代的团队协同文化,汇聚一流的创新人才团队。坚持开放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